当前位置:查字典生物网 >生物图库 >动植物图库 >鳞翅目刺蛾科的昆虫:刺蛾
刺蛾:鳞翅目刺蛾科的昆虫,约500种。分布全球,多数在热带。幼虫肥短,蛞蝓状。无腹足,代以吸盘。行动时不是爬行而是滑行。有的幼虫体色鲜艳,附肢上密布褐色刺毛,像乱蓬蓬的头发,结茧时附肢伸出茧外,用以保护和伪装。受惊扰时会用有毒刺毛螫人,并引起皮疹。以植物为食。在卵圆形的茧中化蛹,茧附着在叶间。刺蛾幼虫多被称为荆条虎,在东北称为脖丝毛(方言),作茧称为丫了罐(方言)。
幼虫肥短,蛞蝓状。无腹足,代以吸盘。行动时不是爬行而是滑行。幼虫体色鲜艳,人碰到虫身上的有毒刺毛就会被蛰,并引起皮疹,被扎后有疼、痒、辛、辣、麻、热等感觉,可伴随长时间肿胀。伤口被碰到时仍会引发疼痛。小鸟不会轻易接近。以植物为食。在卵圆形的茧中化蛹,茧附著在叶间。猴形刺蛾(Phobetron pithecium)幼虫的附肢上密布褐色刺毛,像乱蓬蓬的头发。结茧时附肢伸出茧外,用以保护和伪装。
形态特征
成虫体长1318mm,翅展2839mm,体暗灰褐色,腹面及足色深,触角雌丝状,基部10多节呈栉齿状,雄羽状。前翅灰褐稍带紫色,中室外侧有1明显的暗褐色斜纹,自前缘近顶角处向后缘中部倾斜;中室上角有1黑点,雄蛾较明显。后翅暗灰褐色。卵扁椭圆形,长1.1mm,初淡黄绿,后呈灰褐色。幼虫体长2126mm,体扁椭圆形,背稍隆似龟背,绿色或黄绿色,背线白色、边缘蓝色;体边缘每侧有10个瘤状突起,上生刺毛,各节背面有2小丛刺毛,第4节背面两侧各有1个红点。蛹体长10一15mm,前端较肥大, 近椭圆形,初乳白色,近羽化时变为黄褐色。茧长1216mm,椭圆形,暗褐色。
发生规律
北方年生1代,长江下游地区2代,少数3代。均以老熟幼虫在树下36cm土层内结茧以前蛹越冬。1代区5月中旬开始化蛹,6月上旬开始羽化、产卵,发生期不整齐,6月中旬一8月上旬均可见初孵幼虫,8月为害最重,8月下旬开始陆续老熟入土结茧越冬。23代区4月中旬开始化蛹,5月中旬一6月上旬羽化。第1代幼虫发生期为5月下旬一7月中旬。第2代幼虫发生期为7月下旬一9月中旬。第3代幼虫发生期为9月上旬一10月。以末代老熟幼虫入土结茧越冬。成虫多在黄昏羽化出土,昼伏夜出,羽化后即可交配,2天后产卵,多散产于叶面上。卵期7天左右。幼虫共8龄,6龄起可食全叶,老熟多夜间下树入土结茧。
生活习性
北方年生1代,长江下游地区2代,少数3代。均以老熟幼虫在树下36cm土层内结茧以前蛹越冬。1代区5月中旬开始化蛹,6月上旬开始羽化、产卵,发生期不整齐,6月中旬一8月上旬均可见初孵幼虫,8月为害最重,8月下旬开始陆续老熟入土结茧越冬。23代区4月中旬开始化蛹,5月中旬一6月上旬羽化。第1代幼虫发生期为5月下旬一7月中旬。第2代幼虫发生期为7月下旬一9月中旬。第3代幼虫发生期为9月上旬一10月。以末代老熟幼虫入土结茧越冬。成虫多在黄昏羽化出土,昼伏夜出,羽化后即可交配,2天后产卵,多散产于叶面上。卵期7天左右。幼虫共8龄,6龄起可食全叶,老熟多夜间下树入土结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