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查字典生物网 >生物教学 >教学论文 >用两条腿走路,教法学法并举
----浅谈改进生物学科教法之同时加强学法指导
担任生物教学工作,对我而言真有点“逼上梁山 ”的味道。因为当初学的是汉语言文学,这属于文科范畴。而生物是自然学科,属于理科范畴。所以学科跨度非常大,难度也非常大。但是学校工作的需要,又促使我不能不承担起这项工作;即使是一切从头开始。于是我静下心来,认认真真将《生物教学大纲》和《课程方案》、《课程计划》、《制定课程计划的指导思想和原则》等进行了系统的学习和研读,使我对生物学科内容设置、学科特点、教学要求以及教学任务、教学目标有了深层次的把握与认识。生物学科属于自然科学,生物学的发展离不开数学、物理学、化学等科学。它可以为人类的生产生活和生存斗争提供力量,同时,它与农、林、牧、副、渔业生产有着密切的关系,是它们的科学基础。而且,医药卫生的发展也与生物学密切相关。随着生物学的迅猛发展,世界上许多有识之士提出“21世纪将是生物学世纪”。当今世界面临着许多严峻的挑战,如人口膨胀、环境污染、食品短缺、资源危机等,正日益威胁着人类的生存。这些问题的解决离不开生物科学。生物工程就是在人类面临种种严峻挑战中诞生的,而且已经显示出了很强大的生命力,它极可能成为21世纪的主导产业,对有目的地改良生物,征服癌症和征服遗传疾病带来希望。
生物科学教育就是要通过生物课程的学习,使学生了解大自然中的动物植物与微生物的形态、结构、生理、生长、发育以及繁殖、遗传、进化的规律,了解生物科学的现代发展及在实现社会可持续发展中的巨大作用,了解人体基本结构和生理保健、青春期卫生知识等。
那么,如何在教学中真正落实“使学生获得生物学基础知识,形成基本的生物学观点,培养学生学习生物学的能力和兴趣,初步具有科学态度,掌握一些科学方法 ”呢?按照大纲要求,在全面把握生物学科内容、特点的基础上,根据学校与学生的实际,我从教学方法的改革与学生学法指导的加强以及二者的有机结合上寻求突破口和切入点,因材施教,因人施教,以期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一、改革传统教法的同时,着力加强学生学法的指导。
某种程度上,没有经验既是我在教学上的不足,同时也是我的长处。因为我可以不迷信权威,不拘泥俗套,不墨守陈规,在加强学科理论学习,积极向经验丰富的同事们学习、请教教法的同时,敢于大胆尝试和应用新颖、灵活而富有实效的教法,也敢于引导学生尝试新颖而富有实效的学习方法。
在教法方面,根据教材内容、教学目标、教学要求和学生的实际、接受能力、知识水平与认知水平,我灵活有机地积极应用讲述法、讲解法、谈话法、讨论法等,或尽量用重新组织的生动形象的语言,对生物的形成、结构、生长发育过程、行为、实验的方法步骤进行描述、讲解,增强学生的感知,引导学生参与讨论,或直接向学生呈现知识、技能,直接向学生揭示规律,使学生更好地感知、理解教材,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引导学生积极思维,激发起学生的情感。而且各种教法并不按固定模式去照搬、套用,而是根据实际情况,灵活处理,做到一堂课下来基本让学生不感到雷同和老套。
在尝试和应用新颖灵活的教法之同时,我有效地加强学生学法的指导与应用。比如:在初一《生物》 (上)“种子”部分的教学中,我就有意识地加强了学生学法的指导。我首先给学生演示了一个种子萌芽的结果:
在一个装有半杯清水的烧杯里,斜放着一根纵剖开的有三个节疤的小竹节,每个竹节处放着一粒菜豆,最下面那粒完全浸在水中,中间那粒刚好挨着水面,而上面那粒离水面很高。且只有中间那粒萌芽了。我就所演示的结果向学生提问:
“为什么同一水杯中的三粒菜豆,只有中间一粒萌芽了? ”
学生们观察这个演示实验后,有的相互讨论,有的查阅课本等资料,随后纷纷提出了“上面一粒因缺少水分而不能萌芽,下面一粒因缺少空气而不能萌芽 ”、“上面一粒阳光过强而不能萌芽,下面一粒因没有阳光而不能萌芽”等假想。后来,有很多的同学设计出实验来验证上述假设,有的同学用两只小盘子,分别垫上草纸或卫生纸,一只盘子的纸浸湿,另一只盘子不浸湿,都在纸上放几粒小麦;有的同学或者将两只盘子都浸湿,一只放在户外,另一只置于房内阴暗处,也放上小麦;等等。最后,通过获得的实验结果,学生们都掌握了种子萌芽的条件:空气和适宜的水分。这种教学效果,是我在黑板上把结论写下来,或让他们将书本上的结果背下来所远远不能相比的。
二、确立明确的目标,引导学生有意识地进行自主性学习。
学法指导在某种程度上始终将学生置于被动的地位,学生在这一过程中一直是受人支配的。这不仅不是教师的初衷,而且极不利于教学。为此,我就始终致力学法指导,思考在教法与学法的有机统一方面,怎样使学生将学习作为一种内在需要,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让学生自觉地担负起学习的责任。
如在初一《生物》 (下)“动物的节律行为”这一部分内容教学中,我有意识地强化学生的自主性学习。首先我让学生看一遍教材,然后在初步认识了什么是动物的节律行为的基础上,由学生自己去完成以下工作:
1.把你所知道的属于动物的节律行为的现象列举出来;
2.将它们按“昼夜节律行为”“季节节律行为”“潮汐节律行为”进行系统归类;
3.由各学习小组将该组所列举出来的动物节律行为统计起来;
4.各学习小组相互评判对方小组所列举的是不是动物节律行为,其归类是否正确;
5.最后看哪个小组列得最多、最准,从而评出最佳小组和最佳组员。
在学生们完成这些工作后,我只作了点评和总结。这样,把课堂真正交给学生,完全将学生由幕后推到了前台,学生自己完全是整个课堂的主人,从阅读教材、把握重点到收集资料、整理列举资料,再到对比筛选、相互评判 ……整项工作都由学生自己在操作。从而使学生对为什么学习、能否学习、学习什么、如何学习等问题有自觉的意识和反应,使他们懂得为自己负责,积极主动地完成学习任务。而且在学习中学生饶有兴致,感到课堂活动不再是负担,而是一种享受,一种愉悦的体验。直到下课铃响了,学生们都还沉浸在课堂的氛围中。
三、不断创造条件,同学生一起尝试探究性学习。
学习过程除了被动接受知识外,还存在大量的发现与探究等认识活动。学习过程也是学生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现代教育心理学研究指出,学生的学习过程同科学家的探究过程在本质上都是一样的,都是一个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这个过程一方面在暴露学生的各种疑问、困难、障碍和矛盾,另一方面也在展示学生的聪明才智、独特个性、创造成果。探究性学习或发现性学习是体现学习的真正价值,实现有意义学习的一种重要的学习方式。探究性学习的关键,我以为,是教师选择或设计出供学生探究的问题。这种问题不能是简单的“是”或“不是”来回答,必须通过研习新材料回答出“为什么”,问题的难度要符合心理水平和知识水平。
在教学“营养因素对种群密谋的调节作用”部分内容时,我通过实例在黑板上提出问题:
“美国某山区原有很多鹿 ,数量多年保持相对稳定。因有人目睹狼群咬死小鹿,遂发起灭狼运动。然而灭狼后,鹿群数量反而明显减少。请问消灭天敌后鹿的数量为什么反而减少了?”
于是全班同学分组讨论,纷纷提出了自己的假设:如灭狼后其他食肉动物增多,大量的将鹿捕食掉;或灭狼后鹿数量一度增加,造成食物短缺,使鹿大批饿死;等等。
然后学生向教师或了解情况的学生提问或索取资料以检验假设,教师或学生据实一一回答。在提问中,有许多学生提出了“有没有发现其它动物吃鹿?”“来狼后美洲豹是不是增加?”“有没有发现无皮死树?”“可不可能鹿群因饥饿少食而感染上一种致命的疾病,使鹿群数量减少?”等许多问题。同学们根据我或者其他同学提供的资料进行综合分析,最后基本认识到,“来狼后鹿群数量一度增加,造成食物短缺,使鹿大批饿死”的假设基本正确。而且,值得表扬的是,有的同学从资料引证出,部分鹿因饥饿而染上一种致命的疾病也是鹿减少的原因之一。对于这一点,甚至连我当初也始料未及。
四、因“地”制宜,培养学生合作学习的态度和能力。
初中生物教学应当使学生受到辩证唯物主义和爱国主义、集体主义的思想教育。国际 21世纪教育委员会在1996年向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提交的《教育----财富蕴藏其中》报告认为,教育应围绕四个基本学习能力加以安排,即教育的四个支柱:学会学习,学会做事,学会合作,学会生存。其实,这四大支柱都牵涉到同一个重要的问题:协作或合作。而教师在教学中注重培养学生合作学习的精神、品质和能力,使学生学会合作学习,调动学生学习的“内驱力”,满足学生与他人合作并分享成果的需要,使其感到集体的温暖,并负起对集体的责任,就能够激发学生的创造力,有助于学生的合作意识和合作技能的培养与形成,利于学生间的交流沟通,培养团队精神,凝聚人心,增进认识和理解,还能促使学生进行不断地自我反省。
在教学中,我经常将班上各种层次的学生混编成学习小组,但分组时并不暗示谁是优生谁是潜能生即以前所说的后进生,以确保每人都努力为小组做贡献。在此基础上,对学生进行合作技能的培训,比如在合作学习过程中如何倾听他人意见,不加挑剔,不打断别人发言;如何与意见不同者进行讨论;如何表述交流自己的见解;如何分工合作,共同完成某项任务;如何关心他人;如何记录学习情况;如何反馈信息,排除交流障碍等。这样保证学生能正确进行合作学习。
如在教学初二《生物》“传染病”部分时,我让各学习小组完成以下任务:理解传染病的概念;掌握传染病发生的三个环节及预防它的相应措施;列举日常生活中常见传染病的具体情况 (包括属于哪种类型,传染源和传播途径,多发季节,原始寄生部位,相应预防措施等等)。于是各学习小组分工合作,紧张有序地查资料、讨论、分析,在小组任务完成后,我就对小组进行测试,小组内对知识掌握不准的组员也进行信息反馈,针对反馈的情况,我进一步提出要求:课后到卫生院或医院向医生进行咨询并收集传染病预防相关知识,搞传染病知识图片展。学生们兴致高昂,不仅很好地进行了合作学习,而且将课堂上的知识切实应用到了生活中。
总之,教法与学法是一个问题的两个方面,是有机统一,密不可分的。通过实践我进一步认识到,如果再如以前那样只埋头搞教法,而全然不顾学生与他们的学习方法,只会费力不讨好,适得其反。相反,只有将教法改进与学法指导有机统一起来,才会真正促进教法的提高、改进,也才能提高教学实效,达到事半功倍的预期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