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造皮肤”带来医疗创新启示 - 查字典生物网

当前位置:查字典生物网 >学习园地 >生物资讯 >“人造皮肤”带来医疗创新启示

“人造皮肤”带来医疗创新启示

查字典生物网 2016-07-20

最近,哈佛大学-麻省理工学院卫生科学与技术部(HST)的研究人员研发出了一种“人造皮肤”,能够模仿健康年轻皮肤的特点,有望成为人类的“第二层皮肤”。

研究发现,将一种基于硅胶的高分子聚合物材料涂抹于人体皮肤时,可在原位交联形成三维网状结构的薄层,这层物质具有和健康皮肤类似的外观、弹性、强度以及保湿效果。如果把这种材料涂抹在眼睛下方,皮肤可立刻变得紧致,能有效地消除眼袋。此外,这层“皮肤”可以有效地对类似鲜红斑痣等一些瘢痕进行遮瑕,从而减轻患者的心理压力。更重要的是,该“皮肤”内可加入各种缓释药物以治疗皮肤疾病。由于这种高分子聚合物材料对皮肤安全无刺激,应用方便,可被制成眼霜、喷雾等多种剂型。这种有弹性、能保湿的“人造皮肤”,不仅可以为爱美的人锦上添花,对烧伤等病患也带来了福音。未来,需要皮肤移植的患者可以不再“拆东墙补西墙”,用自身的皮肤进行移植并因此留下更多的伤疤;也免去了等待捐献者以及后续的排异反应等问题。

“人造皮肤”交叉融合了医学、生物、化学、材料、工程等多个学科,通过对材料的不断筛选、优化及临床测试,最终才取得这样的成果。这也是医疗领域“源头式创新”模式的魅力所在。现实中,类似的成果还有很多,比如通过心脏外科医生与电气工程学家及计算机科学家的紧密合作,利用3D打印将患者病变心脏的扫描成像转变成用于心脏手术的物理模型。

哈佛大学-麻省理工学院卫生科学与技术部是美国历史最悠久、规模最大的医师科学家培训平台。临床医生基于实际工作提出的任何创造性的想法,均可借助这个平台寻求解决方案,最终实现成果转化。哈佛医学院的学生也可以加入该平台,将自己打造成为一名具有“跨界”创新能力的医生。

历史上,任何一项医疗技术和医疗器械创新都并非是临床医生或某个学科专家单独完成的。基于临床问题的多学科交叉合作,才能真正实现医疗技术和医疗器械领域的自主创新。这种高效、全新的模式,对于各国的科研和医疗部门都是一个启发。

最近,中国科学院院士葛均波发起的中国心血管医生创新俱乐部,参与者在多层次、多领域进行跨界探讨,便是这种交叉融合的“源头式创新”在中国的一个尝试。

点击显示

推荐文章

猜你喜欢

附近的人在看

推荐阅读

拓展阅读

相关生物视频

人教2011课标版生物七下-4.3.1《呼吸道对空气的处理》教学视频实录-秦仪利

人教2011课标版生物七下-4.2.3《合理营养与食品安全》教学视频实录-李环

人教2011课标版生物七下-4.2.3《合理营养与食品安全》教学视频实录-张馨尹

人教2011课标版生物七下-4.2.2《消化和吸收》教学视频实录-杨小东

人教2011课标版生物七下-4.3.1《呼吸道对空气的处理》教学视频实录-姚阔

人教2011课标版生物七下-4.3.1《呼吸道对空气的处理》教学视频实录-徐欢

人教2011课标版生物七下-4.2.2《消化和吸收》教学视频实录-王玲

人教2011课标版生物七下-4.3.1《呼吸道对空气的处理》教学视频实录-马璐璐

人教2011课标版生物七下-4.3.2《发生在肺内的气体交换》教学视频实录-王江存

人教2011课标版生物七下-4.2.3《合理营养与食品安全》教学视频实录-吴丹丹

与““人造皮肤”带来医疗创新启示”相关文章

热门生物资讯

  • 大家都在看
  • 小编推荐
  • 猜你喜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