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中学生物“问题--探究”教学法_教学论文 - 查字典生物网


当前位置:查字典生物网 >生物教学 >教学论文 >浅谈中学生物“问题--探究”教学法

浅谈中学生物“问题--探究”教学法

查字典生物网 2016-05-12

中学生物 “问题--探究”教学法是一种积极的教学方法,即充分调动教师“教”和学生“学”两方面的积极性,以思生疑,以疑促思,引究。让问题和探究贯穿教学的全过程,切实结合中学生物学科特点和中学生身心发展特点开展教学活动,优化知识理解掌握,培养能力,发展个性,适应当代创新教育和素质教育的要求。

一、 “问题--探究”教学法的指导思想和理论依据

1、中学生物学科特点适于运用“问题--探究”教学法。

中学生物学教材体系鲜明,初、高生物学教学内容有一定的连贯性,初中侧重于形态、结构等直观性较强知识的学习,高中在此基础上,以生物的基本特征和生命活动的基本规律为主线组成教材,有较强的综合和概括,概念多,理论性较强,要很好地理解和掌握知识需要学生积极地参与教学活动,充分发挥其直观思维和抽象思维能力。学科内容中有很多以生物科学史为背景的知识,以实验为基础的知识和其它大量的基础知识,都可以组织引导学生提出相关的问题,带着问题去探究学习,理解掌握知识,培养思维能力、自学能力和创新能力。

2、中学生身心发展特点,为较好地实施“问题--探究”教学法奠定了基础。

中学生身心发展特点在由不成熟的成熟过渡,他们已经有了较好的直观思维和一定的抽象思维能力,有更高的自觉性。如对某材料,内容或活动为了达到目的(譬如提出问题需要解决),他们能积极地去探索这些材料内容或参加这种活动,并寻求解决问题的方法、答案。他们的独立性明显增强,不再事事、时时依赖师长。教师应该尊重他们,信任他们,提出一些明确的目标,让学生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去解决一些经过一定努力就能完成的问题、作业或工作。

3、“问题--探究”教学法的理论依据是建构主义的知识观、学习观和学生观,它具有其科学性、合理性,特别适合当代创新教育和素质教育。

90年代初前苏联维果茨基的“最近发展区”理论传到美国,对建构主义产生了巨大的影响。建构主义的核心是:每个人都按照自身的经验去建构对世界的看法。建构主义的学生观、学习观和知识观综合概括就是,建构主义强调教学不应是知识的简单传递,而应当是知识的处理和转换,学生不是被动地接受知识,对待新知识总是用自己已有的经验来理解、分析、检验、批判和吸收,由他本人建构完成。在中学生物教学中,我们应当运用“最近发展区”理论确立学生下一步的学习任务,提出一定的问题学生通过努力完成,还应确立学生是主动建构自己知识的主体,教师只是其引导者、合作者的教学思想。“问题--探究”教学法就能较好地贯彻这一教学思想。

二、 “问题--探究”教学法的实话过程及教学策略

1、巧提问,引课题。我国古代教育家张载说过:在可疑而不疑者,不曾学;学则疑,于不疑之处有疑,方是进矣。思维活动产生于问题,生物学知识中包含有各种各样的问题,需要学习者去思考、去发掘。如果感觉不到问题的存在,头脑中就不会产生积极的思维,不会有所得。通过巧妙地提出一系列的问题,引出课题,就能够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和求知欲,并拟出了本节课的目标,规范学生的学习行为,使学生的思维活动具有明确的目的性和方向性。问题的提出可以由教师精心备课后拟出,并尽量列出来,让学生带着问题去阅读课文,去实验;也可以由学生在阅读、实验和在已有知识的基础上提出来,自己再针对问题去探究。

这里需要强调的是:第一、问题一定要以学生已有的知识作为前提,产生于学生已知知识和未知知识之间出现差异或矛盾的基础之上,既切合学生的实际情况,所提问在不能太简单,也不能太难。例如:在学习动物细胞有丝分裂知识之前,在学在已有的细胞亚显微结构知识和植物细胞有丝分裂知识的基础之上提出动物细胞的中心体有什么功能?读书思考其具体有什么作用?动物细胞有丝分裂与植物细胞有丝分裂有什么不同等问题,就能够调动学生积极活动,运用已知,对比思考,可以较容易地理解动物细胞有丝分裂的特点。

第二、尽量让学生经过思考后自己提出问题。爱因斯坦说:提出一个问题往往比解决一个问题更重要。因为解决问题也许仅是一个技巧而已,而提出新的问题,新的可能性,从新的角度去看旧的问题,却需要有创造性的想象力。平时教学中。教师要灵活运用 “问题--探究”教学法,甚至可以变成为“探究----问题--再探究”的方法,鼓励并教会学生,善于找出自己不懂的地方,恰当提出问题,就提问来说,学生也不能仅仅凭直观感觉,而必须积极思考,对事物初步的分析、归纳,抓住事物的内在矛盾,才能提出有质量的问题,并对自己提出的问题更能主动、积极地探究完成,并由此培养学生思维能力和创新能力。

通过以上问题的提出(教师拟出或学生独立实验、感知而提出),激发学习动机,主动感知教材,观察实物、标本和图表,经过思考,获得初步的知识,并发展了观察力和一定的思维能力,那么,如何进一步深化知识的学习,能力的培养呢?

2、善激疑,深思考。毛泽东同志在《实践论》中指出:“感觉只解决现象问题,理论才解决本质问题。”学生理解教材,形成自身一系列的科学概念,掌握生物学科的基本结构体系,同时发展能力,特别要培养思维能力,是教学的中心任务。可见教师要引导学生围绕新问题,经过自己的思维加工,探究解决问题的方法和答案。

第一、要设计 “阶梯式”问题情境,让学生的思维层层递进,由浅入深,由表入里,由易到难,探究问题,获得事物的本质特征和规律,培养思维的逻辑性和深刻性。例如在“蛋白质知识”的教学中,设置如下问题:请结合化学知识思考甲烷的分子结构?甲烷与乙酸,乙酸与甘氨酸在分子结构上的相似与不同?氨基酸的结构怎样?两分子氨基酸怎样形成二肽,其化学反应的实质是什么?多肽又是怎样形成的?多肽又如何进一步构成蛋白质?通过蛋白质的结构特点,怎样理解蛋白质功能的多样性?这样由学生熟悉的化学知识入手,从已知到未知,激发学生的好奇心和求知欲,并把难点分解为一个个小问题,实现了化难为易,从而使学习者更容易开动脑筋思考问题,获取知识,同时培养学生层层深入的思维习惯和方法,有助于思维能力的发展。

第二、还要设计 “辐射式”问题情境,让学生围绕某一中心知识分散思考与之相关的许多问题,针对某一问题寻找多种解决方法和答案,从而培养思维的发散性、独立性和创造性。例如:以基因知识为中心,提出如下问题,什么叫基因?基因与染色有什么关系?基因怎样控制蛋白质的合成?基因突变是怎么回事?哪些因素可能引起基因突变?什么叫等位基因,非等位基因?解答这些问题后,学生既找到了知识之间的内在联系,形成了一定的知识网络,又进行了发散思维。

第三、问题的提出和探究,可围绕一般的思维方法来开展。如:可以提出比较性的问题(减数分裂与有丝分裂的异同),提出分析性的问题(叶绿体的结构特点怎样与功能相适应),提出归纳性的问题(由光合作用、化能合成作用思考归纳什么是自养生物)等等,由此可以引导学生在探究问题过程中经常运用比较、分析、综合、抽象、概括、归纳、演绎等思维方法,培养思维能力。

3、妙发问,展知识。当今科技突飞猛进,知识的更新很快,学生的学习不应只是局限于书本知识,同时学生只有联系生产、生活实际,运用所学知识分析和解决问题,转化知识为技能、技巧,才算获得了完全的知识。因此,通过提问促进知识的运用,实现知识的扩展,就显得非常重要。

实验证明,运用知识来解决比较一般不带具体情节的课题时,比较容易。而解决比较具体,接近实际的课题时比较困难。因为解决实际课题要再现、重组、综合运用所学知识,有的要实际操作,另外,实际课题条件复杂,这些都会增加难度,解决这类问题,更能促进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面对实际中的新信息、新情景,更能产生创造性思维,更能培养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例如:结合生产实际,对绿色植物新陈代谢相关知识提出如下问题,为什么要合理灌溉植物?什么叫 “烧苗”,怎样发生的?为什么要合理密植?中耕松土的原理和意义等,学生独立思考,寻求答案,可以加强心智技能的训练。又例如:生物学科是一门实验性科学,能够提出许多实验、实习方面的问题,诸如怎样使用显微镜?怎样制作临时装片?扦插、嫁接、压条的技巧是什么?等,可以加强动作技能的训练。这样有利于扩展知识,检验知识,真正掌握知识,发展技能,培养运用知识的能力和创新能力。

4、重回答,促巩固。巩固知识使大脑皮层上暂时神经联系得到强化,如果不抓巩固工作,暂时联系得不到强化,就容易产生遗忘,因为学生所学主要是书本知识,间接经验。对所学得不到巩固,就不能灵活运用,就不能进一步领会新知识,对发展能力也不利。

重回答的含义是指教师和学生都要针对已学知识,已有能力提出更新、更高的问题,重视练习(问题,习题形式),重视考查,并查漏补缺,巩固知识和能力。

在此需要说明, “重回答,促巩固”,除常有的巩固阶段(复习、练习)外,还应使之贯穿教学过程的始终,任何一个探究巩固,如:对引入课题的感知越清楚,对事物的本质理解越深刻,对知识的运用越落实、具体,那么,记忆就越牢固,知识和能力就巩固的越好。

三、教学体会和思考

1、“问题--探究”教学,可以充分调动教师“教”和学生“学”的积极性,因为,问题的提出、探究都需要积极的思维和充分的准备。

2、“问题--探究”教学,改变了以往“填鸭式”的教学,它在启发式教学思想和建构主义教学思想等的指导下,遵循生物学科特点和中学生身心发展特点,来开展实施,是科学的、可行的。教学实践证明,它对教学效率和教学质量的提高有着显着的作用。

3、“问题--探究”教学,改善了师生关系,使他们更和谐、更民主、更平等,相互交流,共同发展。

4、“问题--探究”教学,有利于知识的真正掌握,有利于思维能力、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的发展,可以教会学生怎样去学习,能培养可持续发展的高素质人才。

总之,我们应加强 “问题--探究”教学法的研究、实施、改进,使之更好地指导教学,为教学服务,实现教学效果的最优化。

查看全部

推荐文章

猜你喜欢

附近的人在看

推荐阅读

拓展阅读

相关生物视频

2019年北京中考生物真题解析2

人教2011课标版生物七下-4.3.1《呼吸道对空气的处理》教学视频实录-梅艳丽

人教2011课标版生物七下-4.3.1《呼吸道对空气的处理》教学视频实录-林青

人教2011课标版生物七下-4.2.2《消化和吸收》教学视频实录-王玲

人教2011课标版生物七下-4.3.2《发生在肺内的气体交换》教学视频实录-刘耀丹

人教2011课标版生物七下-4.3.1《呼吸道对空气的处理》教学视频实录-姚阔

人教2011课标版生物七下-4.3.1《呼吸道对空气的处理》教学视频实录-孙锦传

人教2011课标版生物七下-4.3.1《呼吸道对空气的处理》教学视频实录-王贵

人教2011课标版生物七下-4.3.1《呼吸道对空气的处理》教学视频实录-王小婷

《生物的分类》初中科学优质课教学视频-宁波三江名师-顾凌云老师

与“浅谈中学生物“问题--探究”教学法”相关文章

热门教学论文

大家都在看


分类
  • 年级
  • 类别
  • 版本
  • 上下册
  • 排序
年级
不限
类别
生物教案
生物课件
生物试题
不限
版本
不限
上下册
上册
下册
不限
排序
发布时间
下载量